从死亡、疯狂、自恋、创伤至情色
死亡
- 恐惧景观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中诞生的。
- 正是“理性不允许人类将自己置于疯狂的悬崖上”这一点,使理性自己向疯狂做出了妥协。
- 人类为了能控制疯狂(非理性),只能暂时的用一种非纯粹的理性将其规制,即“仪式行为”,由此诞生了“宗教”及其非理性的信仰。
- 迷茫的我们为过去哀悼,对未来审判:任由非理性的古怪思维和毫无因果的假定事实在脑海中蔓延。这是一份来自与死亡,害怕自我已然消亡的恐惧:我们要与已经死去的自己告别,但我们却依然坐在这里。
- 存在与消逝共存。
- 人们总是想要扮演一份自己所期待的存在--美好。
- 无聊正是自我存在的显示。
- 为何望向美好的事物会感到忧伤?我们在无聊之中察觉到了自我的存在,并发现自我只能以支离破碎的形式存在与现实的世界里。
- 互联网重叠于真实社会,是真实与虚拟的混合。
- 在共识性的狂乱中,情绪飞舞的互联网舆论场里,好坏与否对个人而言无关紧要,因为往往我们触碰到的都是资本人为的把持的价值。在博人眼球的舆论场里,被定义的个性化的情绪狂潮颠覆了理性,人们麻木地将理想,喜恶,甚至是私密的自我全权交付给一个舆论的“集体”。
- 死亡早已为我们各自的人生埋下了伏笔,迷茫只是其显现的冰山一角。
- 在现代文明的技术环境下,我们墨守成规地向社会现实租赁了自己的身体,用以一种世俗的符号化。
- “热爱”是人们探求自我存在、理想侧影的一条通路。
- 但,原本单纯的动因成为了追逐金钱的被包装的商品时,它将借由我们的身体而又转向我们自己贩售。
- 情色与色情是十分难以区分的,除非它所表达地十分极端。
- 我们在情色与色情的思辨过程中,不自觉地向社会现实租赁了自己的身体。思辨的“身体”被真实化,而自己的“身体“却被虚拟化。虚拟化的”身体“受到社会现实规制的影响,让我们一部分的感知不自觉地关闭,缺少对一个现实存在的事物的认知,导致认知关系的异化与偏执。
- 自我存在的异变并非自我存在的死亡或替换,自我存在将永不熄灭。
疯狂
- 这一切是否正常?这往往由群体与个体的对比得出。“不正常”的现象是群体在使用权力对个体进行压迫使其顺从。
- 我们在此时、此刻、此种情形之下,只会认为自己在进行着正确的事情。
- 我们冷静地、犹如恶魔一般地注视着被快感与盲目所牵动的那一被理性誉为野蛮或幻想的一切。--“酒神精神”
- 庆典释放的快乐并非快乐,而是希望能够快乐的属于曾经我们个体自身的存在本身。
-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巨大而盲目的自然力量压碎,他在宇宙中的存在只是一种盲目的偶然,他的毁灭也同样盲目地是一个偶然而已。然而,作为一根思想的芦苇,他不是这个总和的一部分,它是不属于整个总和的,不可比较的。倘若自然压碎了这跟芦苇,那它是出于无心。而芦苇,也就是人,在被压碎的时候,也能意识自己被压碎了。
- 当世界值自然本身占据上风,我们便会被压倒去摧毁作为人类的我们所建立与打造的一切。而一旦独属于人类的自然占据上风,我们也会如同被狂风吹过的芦苇一样倒向一边,压倒摧毁世界之自然本身。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幸好,人类会思考。
- 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意识的成为了群体的信徒,加入了一个叫做“人类“的宗教。为了一个被标记为意义的不存在的神明而创造神明,为了摆脱迷茫而限制行为,为了满足欲望控制疯狂而打造一个隔绝于世界之自然本身的独属于人类这一可以被誉为”宗教“的自然。
- 这何尝不是一种疯狂。
- 上帝已死。作为人类无法理解神明,因此排斥神明的存在。
- 自己所努力的方向、解决的问题、争取的目标是否是有意义的?这样的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它已经完全脱离了理性所能掌握的并加以思考得出结论的范围。没有人能为未来十年做出一个理性的预测,并总结出当下自我为未来十年所行使的行为是否具有意义。
- 独属于人类的疯狂来自于理性本身,人类自我的理性本身就掺杂着非理性的内容。它以现实为根据,用思想的方法,为每一个人的自我构筑了一个非现实的属于自我存在之本身的宇宙,个体自然就成为了这一宇宙,即自我理性的主人。而成为了掌握自我存在的神明--这是一段非理性的事实。由于自我的理性的局限性,理性只能以一种自认为最”理性“的方法,实则是自身存在之非理性本身,去面对世界之自然本身,哪些只能被作为与理解为为理性的内容。以疯狂去面对只能被我们理解为疯狂的未知。直到我们习以为常。这被称为”荒诞“。
- 世界之自然的疯狂也许并不疯狂,但因为人类自身理性所局限而不得不将其认为成一份与自身存在所构筑的自我的理性相对的非理性。之所以理性做出这样的判断,并催促着我们做出种种非理性的行为,是因为这两种疯狂之间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 我们的理性是否是在潜移默化的按照世界之自然本身构筑我们的思想。
- 我们究竟是按照神明的模样塑造了自己,还是神明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了我们。
- "颓废"不仅仅蕴含自暴自弃的情绪,表达消极的处世态度,更代表着人类作为个体存在时的自我审视状态,一种自我启蒙的状态。
- 为了不被世界之自然本身的“疯狂“侵蚀,我们只能以自我的”疯狂“对其进行理解或接受。荒诞此时显现为成为我们能够在湍急河流中继续生存下去的求生绳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自我被唤出展开了自我审视--一份积极的”颓废“。在自我启蒙的状态下,属于世界之自然的”疯狂“又被点亮了,照亮着自我审美的状态。我们借由荒诞的折射得到了世界之自然火光的映照,从而窥见到属于个体的自我之存在的一隅,并着迷于着还未受到理性控制与牵绊的自由状态。尔后,当我们的理性苏醒,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属于个体的自我之存在被外部世界的否定。
- 属于人类个体自身存在的”疯狂“之所以被理性塑造,是因为人类着迷于世界之自然本身的”疯狂“。于是,理性依照世界之自然本身的”疯狂“模样,为我们自我个体之存在内部打造了一个类似的”疯狂“。
- 孤独是一种自我审视的绝对状态。是一份想要一窥自我之存在本身之全貌的渴望。
- 孤独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由于社会现实的异化使得孤独的畸变形成了许多可怕的现象,滋扰我们产生许多可怕的想法,行使诸多自我已然无法理解的行为。
- 仇恨总是会被我们遗忘。
- 大多数人都期盼着来自他人的带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夹杂符号性质的评判。
- 外围事件与景观的仇恨一旦发展到一定的地步,理性就变为了“疯狂”。以保证我们在他者或大他者的凝视之下,能被认作为一个“正常人”。而这往往是集体自明却不自觉的“疯狂”行为。
自恋
- 欢迎各位读者看到这一部分,我相信接下来的内容更会为大家带来震撼心灵的真知灼见。你们也会通过我的文字,洞见自己的心灵,并发自内心的感谢我总结的文档,为我的仓库点亮星星,甚至把网页收藏起来视若珍宝,时不时再打开细细品味一番。我也会收集你们的认可与赞赏,作为我人生成就的一小部分。我认为,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
- 自恋,表象的自信体现(如上段话那样)。
- 非病理性: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作出的肤浅评判。
- 病理性:自恋型人格。。。等等心理学概念。
- 但这两种自恋似乎有着一条模糊不清的分界线
- 那么,为何这样的自信会遭人厌恶?自信的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天道酬勤。但看客们并不清楚这一个体付出的努力为何,也不一定认可这一个体努力之下所诞生的现象与事物,更不用说它所联系与现实的对照了。
- 读者可以认为本节的第一段话属于较为积极健康的自恋,自信成为了自恋情结的挥发物。可能带来愉悦,或是一些不满、厌恶,这一切都围绕在这一个体努力所产生的现象与事物之上。而他人的评判正式这份自恋的对照。
- 这样的自信夹杂着对自我的否定,为的是寻求一份来自他人的肯定的事实。
- 极端的自恋往往从自我出发,是一种扭曲的自信。个体并不清楚那份自信地来源,不清楚自我个体之存在的模样。
- 我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所谓的自恋情结相伴,彰显的是混沌的自恋。我们的自信毫无由来,我们的自私与生俱来。在长久的社会的温存中,混沌的病理性的自恋渐渐的被埋藏,并学会“秩序”。
- 我们之所以会在一个自明的状态下去相信一则不实的广告,其根本是我们妄图得到一个不被所谓的社会现实淘汰的奖励。
如果一个人从 1999 年开始不在购入任何电子产品,ta 将以怎样的姿态生活于这个社会?
- 资本运作的消费习惯由此诞生了。
- 但,想要获得奖励的是真正的自我存在本身吗?
- 于是乎,虚构性的社会存在其实是由社会现实经由商品符号伴随着消费行为的“我”而共同构成的一个幻想。依托于人类自渴求窥见自我存在的动因,社会现实完善了自己的内在逻辑,供人们追求虚幻的自我存在的幻影,使人们远离虚无并保证秩序的运作。
- 自恋情结指向的往往是那个仅存于社会现实之中的被我们称为自我之存在本身的幻想,一个幽灵恋人。
- 其中的自信便被映射为“我认可社会现实为我虚设的自我存在之幻想”。
- 任何发生在虚构性社会存在解释情境下的所谓重大失败,会使个体陷入迷茫与焦虑,感受到那件被自我完善的自我存在的幻象的挫败与消亡,受到一种更接近与直视死亡的无力和悲凉。那时,混沌的自恋逐渐占据主导位置。
- 社会正是被人用提炼知识的方法构筑的,以规则为核心的有序结构,是一种“秩序”的体现。
- 我们与生俱来的混沌的自恋,来自于世界之自然的外在事物。但在社会现实中,我们的自恋情结转而向内,唯一地对照一个被幻想而出的自我存在本身,那个虚构性的社会存在,一个“拟真”的自然。
- 那所谓健康的自恋情结所彰显的,实质是一种处于社会规则容忍范围内的追寻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自我救赎的欲望,一个在望向自身的虚构性社会存在时,妄图从拟真的社会,拟真的文化中寻找与分辨现实,并为自己制造一份生存动因的欲望。于是我们常常发问:我为何而活,为何努力,这一切究竟是否拥有意义?
- 当人们开始学习面对真正的自我存在之本身,自恋情结由此转变为一种“叛逆”。一种在遵守第二自然(即人们创造的秩序的“拟真”的自然)的规则的同时,去探索自然本身的探索精神。
- 这样的叛逆会是昙花一现吗?
创伤
第一自然:大自然本身。是秩序的对立,混沌的代表;
第二自然:社会现实。人类将混沌的事物分类、归纳、总结成为知识,并缔造的有严格的秩序的社会现实。仿造第一自然的框架,而与第一自然割裂的秩序;
第三自然:依托于社会现实,由人与人组成的家庭。仿造第二自然并建造与之隔绝的秩序法则。
创伤正出自于第三自然与第二自然重叠的状态里。相信大家很容易会将其与“原生家庭”联系起来,将整个家庭的磨难与个体的自我创伤性经验混为一谈。
记忆既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主观的,交替于第二自然与第三自然之间。
一名成年男性在第二自然中向现实社会中其他人诉说成长,进行炫耀与宣告。其动因来自于该个体对社会现实与家庭,即第三自然之间的记忆,使其将二者混淆,第二自然与第三自然在其创伤的带领下发生重叠。
思想越为丰硕复杂,认知越为宽泛深刻,恐惧的力量就越为强大,越容易使一个人掉进创伤缔造的过往。
想象创伤,能够为个体产生出积极作用的一种正面的创伤。
爱情时常能揭示我们自我之存在本身的一隅,从而帮助我们做下一些看似愚蠢却有利于个体生命的判断,并伴随着基于现实的想象创伤。
你有没有被自己的想象吓到过,从而在往后对于某些环境或氛围有着寻常的敏感?
我们与生俱来的利用想象篡改记忆的先天本领被认作是属于第一自然的本领,属于人类的生存本领。
对既定选择抱怨以及对错失了更好选择的判断所直指与揭示的是一种错失的优于既定的选择的想象。
结果似乎远比事实重要。
如若一个个体的某些欲望被第二自然以及第三自然引导或压抑的程度越深,其对那份欲望的想象层级就越深,从而就越会致使个体做出一些无法自明的判断与行为。
情色
-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第一自然规律引导的超自然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既是实在主义、又是神秘主义的,既拥有着先验的主观能动性、又拥有着后验的客观能动性的,既真实、又虚幻的,是一个被人为创造,而后由随后到来的个体所认知并接受的世界。
- 金钱成为社会活动的唯一支撑,而精神活动则被摆放到了廉价的角落,等待着属于金钱的现实意义将其购买下来。
- 以繁衍后代为目的的情爱并不会被道德认定为禁忌。但是,单纯为了愉悦自我的情爱行为则显现出了禁忌的一面。
- 第四自然的出现为我们在精神上搭建了一个触碰禁忌的场域,一个得以释放的机会。夫妻关系是第四自然的一种体现。
- 时尚大范围的规定了社会现实之中的审美秩序。其中最令我们感同身受的就是盘踞于被时尚规定了审美秩序之下的穿衣规范。